阅读历史 |

第378节(3 / 4)

加入书签

有效掌控军队。

今夜只是大略问一问杜中宵的态度,说过了三衙的主官,赵祯便就走到了另一边。

看着墙上的挂图,赵祯道:“枢密院管军令、情报、后勤、赏功,此是太尉的管下,不知要用些什么人?朝中官员,可有合适的?”

杜中宵捧笏道:“管理军令的,必须对军中熟悉,而且最好做过帅臣。臣心中有两个人,一个是新回京的赵滋,还有一个是在河曲路的刘几,不知用哪一位合适。管后勤的官员,臣在边路数年时间,一直都是李复圭管军中钱粮,最是合适。其余官员,就没有合适的人选了。”

赵祯道:“刘几一军,是去年在天都山才分出来,这一年来听说管得甚好。如果用他,河曲路大军就弱了,还是用赵滋吧。”

杜中宵急忙捧笏称是。

赵祯又道:“李复圭是名臣之后,多年管河曲路钱粮,一切自有章程,可以回京做此事。至于管赏功的官员,太尉以为石全彬如何?”

杜中宵忙道:“陛下,臣以为,枢密院最好不用内臣。”

赵祯一愣,不过没有再问,只是道:“既是如此,那就别选官员。”

两府这种地方,怎么能够用内臣呢。不管石全彬合不合适,杜中宵都要反对。开了此例,以后会有无穷麻烦,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,可不只有一个石全彬。

赵祯知道石全彬跟杜中宵的关系很好,见杜中宵反对,就知道单纯是反对用内臣。两府是朝廷的中枢,杜中宵这种态度,并不令人意外。

过了一会,赵祯指着最后一个位置:“枢密院中管情报的官员,又该用谁?”

杜中宵捧笏:“管情报的,主要是周边各国军情,还有军中事务。此人最好由陛下来定,他所掌的情报,不只是朝臣知道,陛下也要知道。”

赵祯点了点头:“既是如此,那就用李璋吧。他在军中多年,虽然不曾作战,没有军功,但做事仔细,最适宜掌机密。如此安排,枢密院就无虑了。”

人员安排

枢密院,杜中宵与田况召集诸位副使,见新到的赵滋等人,商量后续事宜。

众人参礼毕,各自落座,杜中宵道:“禁军整训,从今日就正式开始了。枢密院下,除了承旨院等直属衙门,下面设四司。分别是军令司,由赵滋执掌。这是新设的一司,掌天下军令,管理在外的各个帅司。禁军整体布署,内外防御,与敌国交战,皆在其管下。还有机宜司,掌天下内外军情,本国的军中密事以及地理测绘,外国的风土人情,朝堂政事,及各种地理测绘,皆由其所掌。这一司由李璋执掌。还有后勤司,掌全军钱粮。钱款调拨,粮草动输,皆为其所管。这里说一下,以前归枢密院的酒库及各种回易诸事,一律拨到中书去。枢密院只管花钱,不管赚钱,钱粮由中书每年拨来。后勤司由李复圭执掌,他在随州时便就管军的钱粮,又到河曲路,已经多年。最后一司是赏功,由陈旭执掌。”

众人一起叉手称是。富弼道:“三衙有军法司,枢密院又设赏功司,有何异同?”

杜中宵道:“最简单的说法,一个是罚,一个是赏。当然真正做起来,赏功司也有罚。军法司用于维持日常军纪,赏功司则是在战时约束战时纪律的。与敌作战,有功的必须要记下来,做到有功必赏。有错的同样也要记下来,做到有错必罚。这是赏功司要做。至于平时军马,并不归他们管。”

众人点了点头,终于明白,在三衙有军法司的情况下,枢密院为什么要再设一个赏功司。赏功司本就是为战时而设,所以归于枢密院管辖。当然,若是平时有军功,也一样要赏。

几位新任的各司长官,赵滋、李璋、李复圭和陈旭起身,见过几个枢密使副。他们的地位,大致相当于以前的管军大将,与三衙都虞候的地位相当。朝廷的合班礼仪,这几个人位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之上,三衙都虞候之下。当然,整训之后,原来的管军职位,已经取消了,只留下名字和待遇。

重新落座,杜中宵道:“赵太尉在军中多年,本司事务不必别人多言,自己可以办理。李复圭在河曲路管了多年粮草,现在掌天下军中钱粮,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,总是有章可循。这些日子,多与中书管钱粮的衙门官吏接触,依照规章,早早熟悉。至于赏功,朝廷以前有章程,陈旭多看,结合这几年的战事,重新定过。新设的机宜司掌情报,是枢密院除了军令司外,最重要的一司。李太尉在禁军多年,对于机宜文字应该知道。这些日子,多与从各军调来的将领官吏接触,尽快熟悉。”

众官员一起拱手称是。

张昇道:“他们都有事做,这些日子,我们要做些什么?改了之后,事务必然不同。”

杜中宵道:“属下各司有了事情,要报上来。各司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,哪些需要上报,有初步章程。他们做事的时候,我们也要跟着学习。还有下面各司的设置,诸使副要多留意。不要枢密院改制完成,诸使副对下面的事务还不熟悉。另外一点就是,诸衙门到底做多少事,要用多少人,到底要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